首页 > 游轮 > 旅游资讯
渝东北十三区县抱团发展旅游
发布日期:2016年04月08日  来源:中国经济网—《经济日报》

渝东北区域旅游协作联盟成立以来,重庆的万州、开县、云阳等区县在区域旅游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合力。

    渝东北13个区县抱团发展,共同树立旅游品牌。各区县立足功能区定位,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。

    同时,依照区域“一盘棋”的总体部署,通过共同打造景区基础设施等方式,加强跨区域旅游联合协作,带动旅游业各要素协同发展,逐步形成统一、开放、竞争、有序的“大旅游”市场格局

    近日,重庆渝东北区域旅游协作组织召开2016年第一次工作会。会上,渝东北13个区县明确了旅游合作的新路线:共同树立一个旅游品牌,引导市场关注;共同策划促销策略,引导最大游客量;共同推广定制自驾车电子商务平台,引导最大量自驾群体;依靠渝东北旅游大篷车巡展,实现与游客互动,并建立渝东北营销专家智囊团队,共建营销平台。

    渝东北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。在这一区域内,不仅有长江三峡、大巴山等自然景观以及白帝城、张飞庙等人文遗存,还有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。然而,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,受行政区划和旅游交通等基础条件限制,渝东北各区县在旅游景点开发和营销上都比较分散,产业集聚效应也不明显。

    重庆市旅游局副局长王定国说,重庆市提出在“十三五”期间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,要实现这一目标,光靠各区县的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把全市最好的旅游产品、最好的旅游线路整体包装,整体推介。据介绍,重庆于2014年起建立区域旅游协作发展机制,并在全市划分出都市旅游区、渝西旅游区、渝东北旅游区和渝东南旅游区4个旅游区域板块,整合旅游资源,提升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。

    在此背景下,渝东北各区县立足功能区定位,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,同时依照区域“一盘棋”的总体部署,通过共同打造景区基础设施、共同组织游客和优化线路等方式,加强跨区域旅游联合协作,推动资源共享、产品互补、客源互流,逐步形成统一、开放、竞争、有序的“大旅游”市场格局。

    记者了解到,自2014年渝东北区域旅游协作联盟成立以来,万州、开县、云阳、奉节等13个区县在合作平台建设、大旅游产品打造、区域旅游整体营销、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互动频繁,合作紧密。比如,渝东北22家旅游景区联合成立了景区联盟,通过产品配套、渠道互依、组团促销、信息共享等方式推动区域内景区营销,以获取协作规模效应;13个区县的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抱团“走出去”,到海南、西安等地营销推介区域内特色旅游资源与线路产品;建成了渝东北旅游电商平台——“三峡旅游联盟网”,集中展示区域景区、酒店、土特产等旅游要素。

    随着旅游合作的不断深化,渝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。重庆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,2015年,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接待旅游人数6194.64万人次,同比增长15.4%;实现旅游收入386.78亿元,同比增长15.8%。

    据了解,渝东北区域旅游协作组织今年将实施轮值制度,结合各区县旅游景区特点,每月在渝东北1个区县举办一场区域旅游互动营销活动。日前,渝东北区域旅游的第一场互动营销活动在垫江县举行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来自渝东北的50多家旅游企业现场开展了各区县经典民俗风情节目表演、旅游资源展示、旅游产品推介、旅游大篷车巡游等活动,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咨询。

    重庆当前正在编制《渝东北旅游宣传营销总体策划方案》,重庆市旅游局今年将统一组织渝东北各区县旅游景区,前往北京、上海等地进行区域旅游推广,并适时举办渝东北旅游产品发布会,进一步营销渝东北旅游资源和线路产品。

    专家表示,区域旅游市场融合发展已成趋势,渝东北地区应该在生态涵养基础上,进一步推动区县抱团合作和景区差异发展相结合,生态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。同时,深度挖掘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在经济联系和结合点,实现旅游业与城镇、文化、三次产业、生态、乡村建设和内陆开放等的有效衔接,加快构建具有渝东北特色的“大旅游经济”综合系统。

    重庆市政府此前出台的《关于加快推进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“大旅游经济”发展的实施意见》提出,将加快构建立体化、便捷化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,并按照立足本地、联动周边、辐射全国、面向世界的客源市场定位,鼓励旅游企业整合资源开发各种主题旅游,拓展旅游发展空间,不断做大游客总量。按照计划,到2020年,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过夜游客将达到3000万人次/年以上,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区GDP的7%左右,基本建成“三峡库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”,形成“渝东北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”。

更多中国经济网—《经济日报》资讯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