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,临沂红色旅游接待游客3300万人次,红色旅游总收入320亿元。临沂市接待游客6180.81万人次,增长9.13%,旅游消费总额631.43亿元,增长14.08%,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,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红色旅游的带动和拉动。
近年来,红色旅游会议多次在临沂召开,今年5月,临沂市在蒙阴县岱崮地貌景区举办中国(临沂)红色旅游发展大会,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也将在临沂举办。
打造四条红色旅游文化主线
随着国家对红色旅游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,近日,临沂市发布了《关于加快红色旅游发展的意见》,形成了临沂红色旅游的发展推进方案,将“红色旅游+”理念融入全域旅游发展。
从上世纪90年代起,临沂就把红色旅游摆在突出位置,先后组织编制了《临沂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》、《沂蒙革命老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》,确定了“绿色沂蒙、红色风情”主题,提出了“一心四线十区”的发展格局。
一心指的是依托华东革命烈士陵园、沂蒙革命纪念馆、临沂商城展览馆等红色旅游资源,发挥中心城区区位、交通、接待等优势,打造临沂红色旅游资源展示和游客集散的中心区。
另外,临沂还将打造四条红色旅游文化主线,分别是爱党爱军线、开拓奋进线、艰苦创业线、无私奉献线。而十区即英雄孟良崮旅游区、红嫂家乡旅游区、齐鲁红都旅游区、沂蒙山小调旅游区、蒙山红色旅游区、沂蒙山根据地旅游区、华野诞生地旅游区、滨海传奇旅游区、鲁南烽火红色旅游区、九间棚红色旅游区。
在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时,临沂也提出了当下需要遵循的原则。开发建设尽量保持原格局、原建筑、原场景、原风貌,要较好地彰显地方特色。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和沂蒙红嫂纪念馆,就是由常山庄的一批石头墙、茅草房改造而成的,从外观上看与当地老百姓原有居住设施没有任何区别,与沂蒙村庄建筑风貌浑然一体,带给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,许多游客来到这里,纷纷惊叹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。
既是旅游景区,又是教育基地
“红色”旅游目的地的大背景,让当地旅游景区有了让不少景区“羡慕”的排他性功能,那就是教育基地。红色景区和教育基地设施共用,做到资源共享,相互依托,组成了很好的互促共进的合作关系。近日,全国宣贯《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服务规范》暨红色旅游扶贫培训班在临沂市沂南县举办。
旅游景区丰富了教育基地的教学形式。利用景区的各种设施和场景,精心设计了唱红歌、抬担架、挑军粮、推小车、压石碾、烙煎饼、与当地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、模拟拍电影等参与性、体验性较强的活动,寓教于乐,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,增强了教育效果。
与此同时,教育基地也强化了旅游景区的教育功能。
教育基地建成运行以来,累计承接各类培训班次3400多个,培训各级党员干部18万人。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成为中组部首批确定的全国13所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,中央党校、国家行政学院、国防大学校外教学基地和“公务员公仆意识教育基地”,中国浦东干部学院、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、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合作共建教学基地。
沂蒙党性教育基地的建设,提高了临沂红色旅游的知名度、美誉度,带动了大批游客到临沂观光旅游。这种红色旅游与党性教育有机结合,为红色旅游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。
红色旅游带动当地脱贫
临沂市红色革命老区,因当地多山闭塞,交通不便利,成为战争时期的天然屏障,但这同时也成为阻碍老区经济发展的拦路石。
截至2015年底,临沂市共有贫困村568个,贫困户25.5万户、贫困群众44.2万人,占全省的六分之一,如何脱贫成为摆在革命老区人民面前的重要议题。
弘扬沂蒙精神、发展红色旅游的落脚点是造福群众、致富百姓。随着近年来的建设力度不断增强,去年临沂市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3300万人次,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100元。
乡村旅游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落点。为了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和档次,临沂将红色文化元素引入乡村旅游,策划推出了“沂蒙人家”品牌,设计了“沂蒙人家”形象标识,制定了“沂蒙人家”评定标准,统一验收、统一挂牌、统一管理。此外,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,对莒南大店镇、蒙阴垛庄镇、岱崮镇、沂南马牧池乡、沂水夏蔚镇等具有红色文化底蕴的乡镇,编制了红色旅游发展规划。
在扶贫模式上,临沂市也做了一系列创新工作,例如以沂南县为代表的金融扶贫模式,以沂蒙山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折股量化模式,以费县崔家沟、北王庄等为代表的易地搬迁模式,以兰陵压油沟为代表的景区带村模式,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代表的腾笼换鸟模式,以沂水县桃棵子村为代表的整体开发模式等多种旅游扶贫模式。